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A20通过抑制Twist1表达阻止了肝细胞癌增殖及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4日的《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及李忠(Zho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迄今在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李忠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干细胞生物特异标志在肿瘤生长和转移及靶向作用中的意义;寻找肿瘤细胞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延伸阅读:王红阳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
肝癌是世界上主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尤为流行。根据来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2012年估计有78.25万新增肝癌病例,74.55万人死亡,仅中国就占病例及死亡总数的约50%。在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CC)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占全球肝癌总负担的70–85 %。尽管H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高肿瘤复发率及手术切除后的远端转移HCC患者预后仍然不良。更好地认识HCC的发病及进展分子机制,对于开发出治疗HCC患者的新策略尤为重要。
详细了解SSR分子标记技术
A20又称作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最初是作为TNFα处理人类脐静脉细胞后生成的一种主要基因产物被鉴别出来。以往的A20基因研究主要将焦点放在免疫调控方面。研究证实,A20是细胞免疫和炎症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发挥泛素编辑酶作用有力地下调NF-κB信号,由此发挥重要的抗炎因子功能。
近期,有研究报道在几种人类恶性肿瘤中A20异常表达,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A20也在癌症发展中起作用。当前已确定A20是各种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典霍杰金氏瘤疤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T细胞恶性白血病(Sezary综合征)等的关键肿瘤抑制因子。此外,也在胰腺癌组织中观察到A20表达下降。与淋巴瘤和胰腺癌不同,A20在胶质母细胞瘤和膀胱癌中高水平表达,导致这些癌细胞增殖。这些相互矛盾的报道表明,A20的生物功能呈组织依赖性,随恶性肿瘤的类型而异。鉴于A20在癌症病理生物学中的潜在意义,有必要在人类HCC中调查它的临床相关性和潜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A20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A20表达增高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血栓形成、包膜侵犯和血清AFp水平呈负相关。高水平表达A20的患者相比低水平表达A20的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延长。迫使表达A20可在体内外显著抑制HCC细胞增殖和侵袭性,而敲低A20表达则显示相反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揭示,A20表达与HCC组织及细胞系中Twist1水平和NF-κB活性呈负相关。A20主要是通过抑制Twist1表达来诱导抑制了HCC细胞增殖和迁移,A20诱导减弱NF-κB活性在部分程度上调控了上述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A20通过抑制Twist1在HCC形成与进展中发挥消极作用。A20还可作为HCC患者一个新的预后生物标记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A20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Twist1 expression
Aberrant expression of A20 has been reported in several human malignancies includ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owever, its clinical relevance and potential role in HCC remain unknown.
作者简介: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
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1997年回国,在分子诊断方面,筛选和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回国后已克隆多个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并阐明了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和鉴定新的酪氨酸磷酸酶3种,提出了新的酶分类方法,得到国际同行公认;发现了受体型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首次阐明Wnt通路中酪氨酸磷酸酶调控的重要作用与作用机理,对酶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克隆了新的抑制性受体家族,与同行合作提出了抑制性受体负调控机制不仅在血液系统,同时也在生物体内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
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USA)、Hepatology、Cancer Res.、Nature 和Oncogen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650;近五年申报发明专利28项,已获授权10项(国际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4)、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03、2008)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等7项,获2010年爱茉莉太平洋女科学家奖(韩国)、2009年度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中国妇女时代人物”、首届五洲女子科技奖、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总后勤部“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会委员、“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忠
1996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生化系并获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在中科院生化所做博士后;1998年-1999年在美国纽约州Rochester大学做博士后;2000-2003年在美国康尼迪克大学做博士后;2004年1月任助理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聘教授。在国外从事研究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在细胞趋化性移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趋化调节因子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硬化中的作用。承担和参与了美心脏协会科学家发展基金和美NIH资助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Cell,Nature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等杂志。研究方向:1.肿瘤干细胞生物特异标志在肿瘤生长和转移及靶向作用中的意义。2.寻找肿瘤细胞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