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 南方医科大学“****”特聘专家刘友华(Youhua Liu)教授,是国际慢性肾脏病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曾任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终身教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肾脏纤维化病理机制的基础研究。

2015年12月30日,刘友华教授在《自然综述肾病学》(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nal fibrosis in 2015: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kidney fibrosis”的综述文章。

肾脏纤维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它的状态是各种慢性肾病(CKD)的标志及普遍现象,吸引了肾脏学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延伸阅读:Nature医学:慢性肾病新疗法 )。

在这篇综述文章中,刘教授指出2015年肾脏纤维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十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们第一次开始建立了有关一些重要问题的共识,例如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周期阻滞、代谢缺陷在肾脏纤维化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新研究发现还指出了发育信号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2015年微生物学会年会天津生物芯片为您带来全新 pacbio16s 全长测序方法

肾脏纤维化过程是以细胞外基质(ECM)异常沉积,导致瘢痕形成为特征。人们普遍认为一种活化形式的间质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是纤维化肾脏中主要的基质生成细胞。肾实质的主要成分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 TEC)则往往定位在损伤的中心,在肾脏损伤后尤其容易受到伤害。一种假说认为,肾小管细胞在损伤后经历了EMT。然而由于一些利用遗传细胞谱系追踪的研究无法找到纤维化肾脏中上皮细胞对于成肌纤维细胞群有直接贡献的证据,这一观点存在极大的争议,有关EMT促成成纤维细胞激活的争论已持续多年。

2015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两项背靠背研究解决了这一争议,提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在肾脏纤维化发生和发展中所起潜在作用的一些新认识。两项研究证实在多种CKD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肾毒性血清肾炎、叶酸性肾病中,通过条件性删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Snai1或Twist1来抑制EMT程序均减少了纤维化。毫不惊讶,抑制肾脏中的EMT程序也可保护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和功能,恢复肾小管修复和再生,减少成肌纤维细胞累积,表明EMT程序是启动肾小管功能障碍及在各种损伤后驱动纤维化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肾脏纤维化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细胞代谢和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采用一些方法来恢复脂肪酸代谢或刺激线粒体信号通路有可能代表了对抗纤维化肾病的新治疗策略。例如,在发表于2015年《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里程碑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转录组方法证实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酸代谢缺陷在肾脏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另有一些研究证实,损伤后一些关键发育信号通路如Wnt和hedgehog信号的激活对触动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在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

刘教授指出,这些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及新研究发现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于纤维化过程的认识。这些研究为未来开发出一些针对纤维化慢性肾病的新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Renal fibrosis in 2015: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kidney fibrosis

The year 2015 has seen great progress in the renal fibrosis field, as key studies began to build a consensus on the importance of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cell cycle arrest, and defective metabolis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kidney fibrosis. New findings also point to a role of developmental signalling in renal fibrogenesis.

作者简介:

刘友华

“****”国家特聘专家;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ASN)、美国生理学杂志等9种国际杂志编委;Nature Medicine、JCI、pNAS等40余种国际杂志的审稿人;美国NIH基金的评审专家、“****奖励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慢性肾病进展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