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糖蛋白(Gp)通过C型凝集素受体分子LSECtin,触发免疫细胞产生致病性炎性介质。这是该院研究人员继2015年5月于《自然》杂志报道埃博拉病毒的多样性和进化之重大成果之后(生物通相关链接:曹务春、贺福初、高福Nature携手发表基因组研究重大成果),针对埃博拉病毒研究再次取得的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病毒学领域国际著名杂志pLoS pathogens。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和唐丽研究员。
2014年,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诸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截止2016年2月28日,此次疫情共导致28639人感染,11316人死亡。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历次疫情均发生在非洲,但是由于全球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病毒本身的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等因素,使埃博拉病毒成为一个潜在的全球健康威胁。加上埃博拉病毒多样性的增加,大大增加了治疗和防控面临的挑战。
埃博拉病毒感染机体后,疯狂自我复制,而后天然免疫细胞被异常活化,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改变血管通透性,导致患者产生类似于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因此,在感染终末期,杀死患者的不是病毒,而是细胞因子风暴。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结构蛋白Gp 是触发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其具体机理并不清楚!因此,从免疫细胞上找到 “触发器”Gp“作恶”的“感应器”,并予以靶向封闭,将可能缓解“细胞因子风暴”所致的多器官损伤。
贺福初院士和唐丽研究员课题组早期研究克隆了一种C型凝集素受体:LSECtin。本研究中,他们发现“触发器”Gp能识别树突状细胞表面的“感应器”LSECtin,进而诱导树突状细胞产生TNF-α、IL-6、IL-8、MIp-1α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究其机制,LSECtin与接头蛋白DAp12相互作用,DAp12胞内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活化后募集Syk激酶,进而导致炎性因子产生。研究人员进一步应用siRNA特异性敲低树突状细胞中LSECtin的表达,或利用Syk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piceatannol和R406)处理,均可明显抑制Gp蛋白触发的炎性反应。
该研究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疫情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揭示了埃博拉病毒致病的新机制;为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提出新策略---靶向抑制C型凝集素受体LSECtin,可能降低Gp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缓解多器官损伤。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推荐原文:The Myeloid LSECtin Is a DAp12-Coupled Receptor That Is Crucial for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uced by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