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张岱教授率领研究小组,系统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和生物信号通路变化,并深入探究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重点关注起调控作用的microRNA。研究选择18岁以前发病的早发性SZ(EOS)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没有经过药物治疗。因为有证据表明,EOS有更强的家族易感性,并且预后较差。通过与健康对照比较,研究者发现,在SZ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于遗传的microRNA系统的失调破坏了microRNA正常的基因抑制功能,进而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上调。该成果2015年发表在Schizophr Bull杂志上(影响因子8.45)。(芯片实验由康成生物提供技术服务)

研究背景

精神分裂症(SZ)是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全球约有1%人口受影响。SZ一般在青春期后期出现,严重破坏人类的认知和人格,如语言,思维,知觉,情感和自我意识等。SZ广泛流行并具有破坏性后果,但目前依然只能依赖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这催促研究者加紧探究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和分子基础。对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尽管目前已经发表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将越来越多的证据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SZ)和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转录后调控作用的microRNA系统发生的损害之间存在关联。

技术路线

结果展示



上图:芯片结果的聚类分析(15例EOS患者,15例健康对照,63个差异microRNA)
下图:MicroRNA靶基因预测

研究意义

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可能被miRNA调控的相关基因在SZ患者中的RV多出约50%;与健康对照相比,EOS患者的microRNA更多发生异常的下调,即失活;在部分下调的microRNA和上调的mRNA之间,存在可预测的调控网络。

原文出处
Zhang F, et al. Converging Evidence Implicates the Abnormal MicroRNA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2015, 41(3):7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