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路芳慧在2016年5月9日在线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癌细胞》(Cancer Cell,影响因子:23.523)上发表了题为“Olig2-Dependent Reciprocal Shift in pDGF and EGFReceptor Signaling Regulates Tumor phenotype and Mitotic Growth in Malignant Glioma”的研究论文。路芳慧是该论文第一作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步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于2011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是在四川大学客座教授鲁青教授指导下以四川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发表的。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异质性较高,根据肿瘤分子表达谱可为四个亚型,其相关的发生和生长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发现在动物模型中除去表达Olig2的分裂细胞可阻止胶质瘤发生及发展,并进一步证实Olig2是使得高级别胶质瘤具有侵袭性及抵抗治疗的遗传适应性的分子仲裁者。通过找到一种方法抑制肿瘤形成细胞中的Olig2,能够改变肿瘤细胞的组成,使得它们对靶向分子疗法敏感。这为在不同亚型的恶性胶质瘤中进行分层治疗提供了原理证明。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测试一种多步骤治疗策略,找到了一种方法利用基因治疗来关闭长期以来与高级别胶质瘤形成相关的一个基因Olig2。Olig2促成了正常前体细胞转变为失控性分裂的异常恶性细胞。在癌细胞形成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看到Olig2驱动一些分子过程,使得形成了具有高度适应性、对其他遗传变化的促肿瘤效应敏感的胶质瘤细胞。研究人员随后决定在肿瘤形成过程中除去Olig2阳性的分裂细胞。为了采用一种可以更快速从试验台转化至临床的方法,他们成功测试了一种利用工程单纯疱疹病毒(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将一种自杀基因传送到增殖的Olig2阳性癌细胞中。他们随后给予了一种已用于临床的抗疱疹病毒药物更昔洛韦。删除Olig2的肿瘤无法生长。研究人员还发现,抑制Olig2后,正在形成的脑癌细胞转变了方向和分子构成——从与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相似的细胞转而呈现出星形胶质细胞样脑细胞特征。它们继续形成肿瘤,但这些新形成的星形胶质细胞样脑癌细胞表达高水平EGFR蛋白。EGFR是临床上一些化疗药物治疗诸如乳腺癌等肿瘤的一个常见且有效的靶点。研究人员用一种EGFR靶向化疗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停止了新肿瘤细胞生长及肿瘤扩张。

进一步测试、验证和完善这一实验疗法有可能对阻止接受第一轮成功治疗的患者脑癌复发尤其有帮助。新治疗方法将有可能与其他现有疗法如放疗、手术、其他化疗和靶向分子疗法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