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人们已经破译了许多生物的基因组。不过新一代测序产生的读取数据大多比较短,在分析重复元件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而这样的元件在人类基因组很常见。为了更好的描述人类的复杂基因组区域,可能还需要用到其他的基因组分析技术。
暨南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长读取测序技术从头(de novo)装配了一个高质量的中国人基因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七月一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南加州大学Kai Wang教授、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的苏国辉(Kwok-Fai So)教授和周立兵(Libing Zhou)教授。
研究人员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技术对一个中国人(HX1)进行了DNA和RNA测序,还用芯片生成了HX1基因组的物理图谱。他们将长读取测序和芯片数据结合起来,从头装配了中国人基因组HX1。
研究显示,长读取测序能够填补参考基因组GRCh38的缺口,更好的鉴定基因组结构变异。长读取RNA测序可以发现新的转录元件,特别是剪接异构体。研究人员指出,用多种基因组技术研究不同人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基因组。
前不久,科学家们利用长读取测序技术完成了西部低地大猩猩的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之前错过的一些基因和遗传变异。他们装配的大猩猩基因组质量很高,达到了小鼠和人类基因组的水平。(更多详细信息参见:Science发布基因组测序重大突破)
肺结核(TB)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造成的常见传染病。中科院、首都医科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MTBC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可以实现精确的甲基化组分析。这项研究发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杂志上。(更多详细信息参见:中科院、首都医科大新成果:单分子测序的精确甲基化组分析)
表观遗传学修饰是一种不改变DNA序列的重要调控机制。目前已知的DNA修饰都是人们偶然发现的。MIT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探索未知DNA修饰的系统方法,并将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更多详细信息参见:pNAS发布表观遗传学研究新方法)
作者简介:
苏国辉,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原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主任、首席教授,香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冯月燕基金明德讲座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 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 苏国辉教授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如下三方面:⑴ 对视学传导路发育的开拓性研究,其论文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广为国际性同行的引用;⑵ 对视觉传导路损伤后的可塑性研究;这些研究已成为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开拓性研究,同样受到国际性同行的重视和引用;⑶对视网膜损伤后再生的研究,从可塑性研究发展到视网膜再生的研究,苏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这个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周立兵,男,博士,神经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2008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引进到暨南大学,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神经网络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可塑性和中枢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pNAS》、《Cerebral Cortex》、《Experimental Neur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150,引用600余次;主持包括两2项973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0年获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4年授予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推荐原文:Long-read sequencing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a Chinese gen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