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 29岁的博士吴松(Song Wu)是深圳大学附属罗湖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其主要从事泌尿系统肿瘤基因组临床研究,2015年获得科学中国人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亚洲人物榜”。近期,吴松教授在肿瘤研究中连接取得重要成果,相关论文发布在国际期刊《Oncology Reprots》和《European Urology》杂志上。
Downregulation of nucleolar and spindle-associated protein 1 expression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in renal cell carcinoma.Oncol Rep. 2016 Sep;36(3):1506-16. doi: 10.3892/or.2016.4955. Epub 2016 Jul 20.
在这篇文章中,吴松教授与安徽医科大学的于德新(Dexin Yu)教授,及暨南大学的Baoli Heng合作证实,在肾细胞癌中核仁与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表达下调抑制了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
NUSAp1是一种在有丝分裂和癌症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管结合蛋白。以往的研究证实在几种恶性肿瘤中NUSAp1表达相对增高。然而对于NUSAp1在肾细胞癌(RCC)中的生物作用并不清楚(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Nature:踩下癌细胞生长的刹车 )。
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揭示出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样本及RCC细胞系中相对增高。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NUSAp1上调与Fuhrman核级(p<0.001),肿瘤大小(p=0.016),临床分期(p<0.001)及远端转移(p=0.023)显著相关。并且,高水平表达NUSAp1与ccRCC患者总生存时间缩短密切相关。此外,他们还在体外研究了RC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确定耗尽NUSAp1可抑制RCC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
基于他们的研究,NUSAp1被确定为是RCC患者的一个潜在预后指标以及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variants in ARID1A, GpRC5A and MLL2 driving self-renewal of human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 Eur Urol. 2016 Jul 4. pii: S0302-2838(16)30343-8. doi: 10.1016/j.eururo.2016.06.025.
在这篇文章中,吴松教授领导课题组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出ARID1A、GpRC5A 和MLL2基因变异驱动了人类膀胱癌症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索取安诺优达单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组平行测序详细技术资料
癌症干细胞被认为与肿瘤的许多重要特性,如自我更新、癌症起始、耐药与转移相关。然而,目前对于人类膀胱癌癌症干细胞(BCSCs)的遗传基础和起源仍然不是很清楚(Nature子刊鉴别癌症的细胞起源 )。
在这里,研究人员对来自3个膀胱癌样本,包括BCSCs、膀胱癌非干细胞(BCNSCs)、膀胱上皮干细胞(BESCs)和膀胱上皮非干细胞(BENSCs)在内的59个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测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CSCs显示克隆同质性,表明它们起源于BESC或BCNSCs。此外,他们在BCSCs中鉴别出了21个关键的改变基因,其中6个以往从未在膀胱癌中描述过(ETS1、GpRC5A、MKL1、pAWR、pITX2和RGS9Bp)。研究人员采用CRISpR/Cas9介导ARID1A、GpRC5A和MLL2共同突变显著促进了BCNSCs的自我更新和肿瘤起始能力。
这项研究第一次采用单细胞测序认识了人类BCSCs的遗传学基础,通过进化分析证实了人类BCSCs的双克隆起源。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吴松
1986年09月,医学博士,特聘研究员,主治医师,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深圳市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科教管理中心主任,国家地方联合肿瘤基因组关键技术临床应用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市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博士生联合导师。
主要从事泌尿系统肿瘤基因组学及临床精准医学研究,在Nature genetics、European Urology、Cell research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成果2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7分。同时作为European Ur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Urology、Urologic Onc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及BMC Cancer杂志审稿人、Telomere and Telomerease杂志的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重大技术开发项目1项、深圳市发改委公共服务平台、基础研究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863、国家973、深圳市技术攻关各1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pCT 3项,已批准发明专利3项。现为中国医学促进会泌尿生殖协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01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5年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教育工作经历:
2005.09 - 2012.06 安徽医科大学 本硕连读(七年制临床医学系)
2009.06 - 2010.06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0.06 - 2012.06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泌尿外科 硕士研究生
2014.06 - 2015.01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Research Associate
2012.09 - 2015.06 中山大学医学院 肿瘤免疫学 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