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为 21 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疲劳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期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评审文章,通过对 pubMed 数据库进行检索,系统地围绕疲劳的定义、中医药学对疲劳的认识、疲劳的临床诊疗、疲劳的生物学机制和动物模型的研制及疲劳研究的展望方面展开述评。

有关疲劳的感受及认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调查报告发现, 有 1/2 以上的人们会感到疲劳, 其中超过 1/3 的人们明确认为受到疲劳的影响而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疲劳的危害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报告显示, 仅青少年中就有 1.4%的人群患有持续性疲劳, 而他们中间 60%都伴有潜在活动不能自理.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近 20 年来, 研究领域对疲劳的关注度逐年升高, 而疲劳的研究热点则主要稳定地集中在肌肉疲劳和心理疲劳的生理机制、生理病理学过程、诊断检测、产生原因, 以及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

疲劳既可以作为一种症状伴随其他疾病, 如恶性肿瘤、多发性硬化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等出现, 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单独出现.尽管在日常生活中, “疲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亚健康状态的表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疲劳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将疲劳列为 21 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疲劳逐渐引起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这篇文章以 fatigue, asthenia, asthenias, lassitude,eyestrain, asthenopia 为检索词, 检索到 pubMed 数据库相关文献 4652 篇. 检索入口为主要主题词+标题,检索年限为 1995 年至今, 得到检索结果后, 通过人工浏览提取特征词, 进行二次检索, 以排除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疲劳文献.

研究分析纳入文献为原发性疲劳研究文献, 涵盖了: 肌肉疲劳、心理疲劳、视觉疲劳, 以及听力疲劳等. 排除的文献包括: (ⅰ) 慢性疲劳综合征, 疾病继发疲劳; (ⅱ) 化疗、手术等治疗操作, 以及创伤引起的疲劳; (ⅲ) 药物引起的疲劳; (ⅳ) 医用仪器设备, 镍钛医用器材疲劳等.

目前, 有关疲劳的机制研究更多的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近 10 年来,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依靠脑功能成像技术等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数量增多. 然而疲劳的发病机制不仅是中枢内分泌系统失调的单纯作用结果, 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协调, 并且其形成是从初始感受器经过脊髓、中枢神经、特定功能脑区、呼吸以及循环系统, 最终到达终端线粒体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链式反应,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到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临床也可针对不同的反应位点和机制开展干预研究. 总而言之, 疲劳的研究已经从整体、笼统、单纯的躯体功能等方面, 发展到了局部、具体、涉及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实验和临床探索,基因学和细胞器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作者指出,作为发生率高, 影响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疲劳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 虽然对疲劳的临床表现大致从躯体、认知和情绪 3 个维度来解释, 但疲劳仍无统一的定义.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由来已久, 并将疲劳作为病证名称和致病因素全面认识, 同时对疲劳的中医病因(外感和内伤)和病机(气血失常和肝郁脾虚)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在现代医学对疲劳诊疗手段的研究中, 主要围绕量表、影像学及任务测试 3 个角度开展, 并且在成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了大量的药物干预和机制探索研究. 然而, 由于疲劳表现的复杂性, 临床诊断依然缺乏“金标准 ”, 这是临床药物开发的核心障碍.

相较临床诊疗的缓慢发展与研究不足, 研究者们在疲劳的生物学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除早期普遍认为的多巴胺功能下降、 HpA 轴功能紊乱等机制外, 线粒体功能与疲劳的基因易感性是当前疲劳生物机制较前沿的研究点, 值得深入探讨.今后研究应该从疲劳产生的源头, 立足于整体疲劳链反应的高度, 再挑选合理的反应环节从恰当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疲劳的动物模型已经从单纯的过度运动的造模方法发展到了多重造模方法, 这是今后模型研究的主要趋势, 针对不同的疲劳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模方法才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提高模型的表观、构建、预测 3 个衡量效度标准. 例如, 现阶段已经分别针对躯体疲劳、中枢疲劳和免疫诱导疲劳进行了模型的建立和复制.

由于机制复杂、影响广泛, 中枢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一大难点, 目前研究报道主要有水笼法和水环境小平台法两种方法, 其中水笼法对动物应激造成反应过大、躯体疲劳程度过重, 近几年水环境小平台法的出现恰恰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关注, 有关水环境小平台造模建立疲劳模型的研究亟待深入探索和验证.

在疲劳的现代研究中, 其临床诊疗、生物学机制和动物模型的研制 3 方面仍将是未来疲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传统中医学的优势, 病证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将是疲劳研究的突破口。

(生物通)

原文检索:

李峰, 韩晨霞, 吴凤芝, 等. 疲劳的现代研究.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6, 46: 903–912
Li F, Han C X, Wu F Z, et al. Modern research of fatigue. Sci Sin Vitae, 2016, 46: 903–912, doi: 10.1360/N052016-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