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肝内炎症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办法控制?最近,肝脏领域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3.25)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团队关于肝内新型免疫调控细胞——髓系抑制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马雄介绍,研究纳入了148例慢性肝病患者,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55例,并与4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髓系抑制细胞的数量、表型和功能特性。

这项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pBC患者中,外周血和肝内均出现髓系抑制细胞的明显积聚。原来,肝脏内细胞如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在受到损伤时会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炎性因子(CCN1),而后者可招募并且扩增骨髓里的髓系抑制细胞,到肝脏炎症部位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因此,这种免疫细胞是维持慢性肝病患者肝内免疫稳态的重要负性调控细胞,并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该论文阐述了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之间存在活跃的免疫对话,进一步拓展了慢性肝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张海燕和连敏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雄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

今年,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围绕pBC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连续发表了多篇原创性论著,分别发表在Gut(影响因子16.68)、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12)和Ap & T(影响因子7.29)等国际著名杂志。

马雄教授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对pB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进行了研究。pBC患者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其总体菌群结构组成也显著区别于对照组。在属的水平上,12个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经过半年的标准治疗后,6个菌属在治疗后细菌比例发生逆转。该研究对pB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肠道菌群在pB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对肠道菌群开展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pBC诊断和预后标记,以及发掘新的pBC治疗方案。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马雄教授团队与东南大学刘向东教授课题组、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pB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不但验证了多个既往发现的疾病易感基因,还发现了6个新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风险位点。该项研究取得了pBC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对疾病机制的后续研究、个性化诊疗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课题组连续发表原创研究成果,马雄教授感慨地说,要做临床研究,首先建立好独特而完整的患者队列和样本库。临床医师应该注重做临床转化研究,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临床医师的优势,也可在第一时间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回馈广大患者。

原文标题: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CCNI modulation of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liver inflam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