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鄢和新教授、王红阳院士团队发表了题为“Reversible transition between hepatocytes and liver progenitors for in vitro hepatocyte expansion”的文章,破解功能性肝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难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同时来自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Takahiro Ochiya团队也在近期取得了肝再生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实现了原代肝细胞在体外的扩增和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

众所周知,肝细胞在体内具有强大的再生潜能,正常肝脏三分之二切除后可在一周内通过细胞增殖恢复原来肝脏体积。然而,原代肝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却无法实现体外长期增殖,这也一直是困扰该领域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推进肝细胞体外药物代谢,终末期肝病细胞治疗以及疾病模型构建等研究。

前期研究发现,肝脏在特定损伤环境下,部分肝细胞可向肝前体细胞转变,在躲避损伤的同时获得快速增殖的能力,待损伤因素减轻后可重新分化为成熟肝细胞来维持肝脏的基本功能。这提示如果能在体外模拟肝损伤环境下肝细胞信号通路的变化便有可能实现肝细胞的体外增殖。

依据这一理论,采用小分子重编程技术,中日两个研究团队分别成功地实现了原代肝细胞在体外向肝前体细胞的转变和快速增殖,经定向诱导分化后,增殖的前体样肝细胞可重新获得成熟肝细胞的功能,移植入小鼠体内可达70%以上的整合。

鄢和新教授说到:“寻求合适肝细胞来源的研究由来已久,该领域内最常用的方法为转录因子重编程技术,但是此类技术由于外源基因片段的插入使得进入临床应用的风险较大。我们采用了小分子化合物重编程技术,所得到的肝细胞未经过任何的基因改造,因而更为接近体内细胞的初始状态,对于将来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简介:

鄢和新
1996年本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99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师从王红阳院士,2004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干细胞和生物治疗。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04-2006),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创新基金1项。目前主持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1项(2007-2010,319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09-2011,30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课题1项(2007-2009,13万)和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1项(2008-2010,15万),同时还参加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2006)。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6分,总计影响因子55分。协助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生9名。2003年获复旦大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获日本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07年获上海市第十一届“银蛇奖”提名,2008获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

原文标题:
《Reversible transition between hepatocytes and liver progenitors for in vitro hepatocyte expansion》
《Conversion of Terminally Committed Hepatocytes to CulturableBipotent progenitor Cells with Regenerative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