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自杀率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常用的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研发的抗抑郁药,起效慢且疗效有限。

近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caspase-1 confers resilience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via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MpARs”的文章,揭示了抑郁症发生的新机制:炎症信号分子caspase-1通过调控谷氨酸受体膜稳定性,将环境应激与抑郁样行为相偶联,从新的角度阐明了社会压力是如何导致抑郁样行为的。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精神病学顶尖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年最高影响因子15.1)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陈建国教授与王芳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李明星。

以往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炎症标记物水平增加,但这些异常增加的炎症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生是否有因果关系?它们又是如何引起抑郁症发生发展的?

caspase-1是主要的炎症相关caspases家族成员,在调控炎症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基因敲除、行为学、电生理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慢性社会挫败性应激(CSDS)等小鼠抑郁模型,发现应激可增加小鼠海马脑区caspase-1水平,敲除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给予选择性caspase-1抑制剂可逆转小鼠抑郁样行为,过表达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给予IL-1β可引起小鼠抑郁样行为。

但与传统炎症反应机制不同,这项研究发现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通过减少海马区AMpA受体的膜表达,损伤突触功能,从而表明caspase-1活性增加介导的海马区突触功能异常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环节。这一发现将抑郁症“炎症假说”和“神经可塑性假说”相关联,揭示了抑郁症发生的新机制,并为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原文标题:

Gene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caspase-1 confers resilience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via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Mp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