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tad3a suppresses pink1-dependent mitophagy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的文章,揭示了一种线粒体自噬关键的作用因子:Atad3a对造血动态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将有助于解析线粒体自噬的过度激活与造血干细胞的机制关联。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21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的卞修武教授,以及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Hui-Kuan Lin教授。在近日刚刚公布的中科院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中,卞修武教授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同时卞教授也成为了陆军军医大学首位中科院院士和今年陆军唯一当选院士。卞教授是我国知名的病理学家、国家973计划首个肿瘤干细胞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开创并引领了肿瘤干细胞血管生成研究领域。

自噬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表明一些因素如衰老和抗癌治疗等会引起毒性蛋白和受损细胞器在干细胞中堆积,影响干细胞的功能,此时自噬就能发挥作用,清除胞质内异常的蛋白质聚集体和失去功能的细胞器,一些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对干细胞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缺失某些自噬相关的基因也会引发譬如造血干细胞,造血功能缺陷。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种特殊的自噬形式,这种自噬可选择性地去除损坏的或不需要的线粒体,调节着体内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是一种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线粒体的过程,对于整个线粒体网络的功能完整性十分关键,决定细胞的生存和死亡。关于线粒体自噬的过度激活与造血干细胞(HSC)和定向祖细胞的维持和分化之间的关联,科学家们尚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发现在小鼠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 cells)中靶向删除编码AAA+-ATpase Atad3a过度激活线粒体自噬的基因,会导致小鼠出现存活率降低,骨髓细胞性严重下降,红细胞性贫血和B细胞淋巴细胞减少。这些表型与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偏斜分化以及HSC pool扩大有关。

Atad3a突变能够导致线粒体异常表型,这项研究表明,Atad3a能与线粒体通道组分Tom40和Tim23相互作用,并作为桥接因子,促进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的运输和加工。如果缺失Atad3a,就会导致pink1的积累和线粒体自噬激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Atad3a缺陷小鼠中删除pink1能极大的“拯救”线粒体自噬缺陷,令祖细胞和HSC pool恢复功能。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tad3a通过抑制pink1依赖性的线粒体自噬,在造血动态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近期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也阐明VSIG4可通过调控葡萄糖在细胞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从而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并改善炎症疾病的进展,为抗炎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具体见Nature子刊:首次发现新免疫调节分子VSIG4的抗炎机制

(生物通:万纹)

作者简介:

卞修武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西南癌症中心主任、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和全军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后“科技银星”和“优秀教师”,首批重庆市“两江学者”,入选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等荣誉。现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ancer Research[5]等30余种国外SCI期刊审稿人,《中华病理学杂志》等10种国内统计源期刊编委、常务编委或副总编。研究方向是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干细胞,先后主持973计划项目等28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J Natl Cancer Inst、Cancer Research等SCI收录期刊论文9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所带领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抗癌新药研发团队”获首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肿瘤干细胞创新研究团队”获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原文标题:

Atad3a suppresses pink1-dependent mitophagy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