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伤亡在战争中时有发生,并且随冲突升级平民伤亡规模增大,引发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研究群体间冲突(或“群际冲突”)造成平民伤亡的决策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是一个基础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韩世辉课题组近日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线发表题为“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decision-making causing civilian casualties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的论文,揭示群际冲突中造成外群体平民伤亡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这项研究发展了新的在实验室和真实社会情景中可操控的实验范式,用以分离群际冲突中惩罚外群体决策造成平民伤亡的心理过程及相关脑机制。该研究在北京的实验室里测试了两个中国被试群体,在以色列测试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两个现实存在群际冲突的群体。研究发现群际冲突中针对外群体的惩罚决策包含两种心理过程,即针对外群体士兵的“伤害倾向”和针对外群体平民的“伤害回避倾向”。该研究实验一中中国被试的行为结果模型揭示,在实验室操纵的群际冲突中,对平民的“伤害回避倾向”随冲突升级而降低,是群际冲突所特有的认知机制。实验二在以色列用同样的实验范式收集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试的数据,行为结果模型重复了实验一对平民的“伤害回避倾向”随冲突升级而降低的结果,且这一发现在犹太人被试和巴勒斯坦人被试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其跨文化的一致性。实验三中,研究人员在中国被试进行惩罚决策时,使用磁共振成像仪对其大脑活动进行同步扫描,脑功能成像结果发现,在群际冲突中,表征“伤害回避倾向”降低的行为模型参数与大脑左侧额中回活动抑制显著相关。
这些实验发现一致表明,随着冲突升级,针对外群体平民的“伤害回避倾向”程度降低,即更不回避伤害外群体平民。脑成像结果进一步揭示,大脑左侧额中回在控制群际冲突决策中 “伤害回避倾向”起关键作用。这些实验发现为理解现实冲突中平民伤亡随冲突升级增大的社会现象提供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依据。该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合作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支持,由北京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以色列海法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