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MUTYH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阐明了MUTYH对DNA错配的修复机制。这项成果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由于MUTYH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从而导致结直肠癌,研究人员预计这项工作将推动未来与MUTYH相关的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的研究。
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会氧化DNA,当DNA中的鸟嘌呤碱基被氧化时,就会生成8-氧鸟嘌呤碱基。在通常情况下,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但8-氧鸟嘌呤也能与腺嘌呤配对,从而形成突变并可能导致癌症及其他衰老相关疾病。
MUTYH这种蛋白质能够发现并去除与8-氧鸟嘌呤错配的腺嘌呤。以往的研究发现其基因突变会导致遗传性结肠息肉病,从而导致结肠直肠癌。此外,当MUTYH与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pCNA相互作用时,其修复效率增加,但在原子水平上的修复机制仍不清楚。
如果要准确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必须在原子水平上知晓其结构。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X射线来研究晶体中的原子排列。利用这种方法,日本熊本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确定了与DNA错配结合的MUTYH的晶体结构以及与pCNA结合的MUTYH的晶体结构。他们的分析显示了MUTYH是如何与DNA双螺旋结合并寻找腺嘌呤:8-氧鸟嘌呤错配。
基于pCNA和MUTYH的三维结构,研究人员提出pCNA作为DNA双螺旋的钳子,将MUTYH招募到错配位点,这也就阐明了MUTYH和pCNA协同修复DNA的机制。此外,对MUTYH与DNA三维结构的分析表明,MUTYH基因的突变降低了MUTYH与DNA的结合亲和力,使得MUTYH的三维结构不稳定,从而导致其DNA修复活性降低。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Teruya Nakamura副教授表示:“已知MUTYH和pCNA与各种蛋白质合作参与DNA修复,我们在本研究中阐明的三维结构也为进一步了解DNA修复机制打下了基础。我们希望这种原子水平的结构将有助于与MUTYH相关的遗传性结肠息肉病的研究。”
###
Teruya Nakamura, Kohtaro Okabe, Shogo Hirayama, Mami Chirifu, Shinji Ikemizu, Hiroshi Morioka, Yusaku Nakabeppu, Yuriko Yamagata.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 adenine DNA glycosylase MUTYH: insights into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and cancer.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1; 49 (12): 7154 DOI: 10.1093/nar/gkab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