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是生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非常小,且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所以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根据目前的技术,病人不可能完全康复。只有持续化疗诊断才能缓解病情。
因此,不断发现血癌的新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最近,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对血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的新发现对未来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有什么启示?
白血病是人类存在的十大恶性疾病之一。就我国男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恶性肿瘤疾病在世界上排名第八,发病率在3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它的严重性。
血癌白血病患者多以感染和发热为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的白细胞都很高。白细胞虽然有很多,但都是不成熟、幼稚的细胞,就像一些“婴儿战士”。白血病患者没有抵抗敌人的能力,很容易感染,如口腔、喉咙、耳朵、鼻子、肛门、皮肤等,这会引起一些炎症变化。
毒力强的细菌进入血液后可成为“败血症”,危及生命。由于白血病患者骨髓中产生大量未成熟白细胞,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白血病患者可能有皮肤和粘膜,多个组织和器官出血,并可能发生严重的颅内出血。
白血病细胞侵入其他组织可表现为骨痛、骨膜上肿瘤(绒突瘤)、皮肤结节、牙龈肿胀、肝脾淋巴结等,也可表现为脑膜白血病、睾丸白血病等,大多数白血病患者伴有贫血,贫血因出血而加重。
最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染色体帽”中的基因可以通过自我纠正功能对抗基因突变,从而有助于对抗血癌。
他们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matic reversion impacts evolu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short telomere disorders”的文章,发表了这项研究的结果: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一些罕见的疾病可以缩短端粒。对于这些患者来说,他们患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血癌的风险更高。在他们的研究和分析中,这组科学家在骨髓中发现了几个“自我校正”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在帮助这些患者抵抗血癌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发现,这些突变可以作为生物标记,帮助他们确定短端粒综合征患者是否有患血癌的风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idney Cammore综合癌症中心的端粒中心主任、肿瘤学教授Mary Armanios医学博士说:“这些是短端粒综合征患者中最常见的癌症。我们知道,在一定程度上,端粒缩短的患者的细胞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癌变,要么保持健康状态。”
Armanios博士和她的团队怀疑,在人类细胞更替率高的地方,比如骨髓,可能存在一种自我纠正机制,可以促进正常细胞变成恶性细胞。事实证明,他们发现的自我纠正机制可以保护细胞不发生癌变。由于骨髓每天产生超过3000亿个血细胞,他们怀疑这些血细胞可以在身体的这一区域找到细胞自我校正的证据,特别是在海绵骨内部,在那里它们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它在大量细胞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检测了84名患者的骨髓和血细胞,并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短端粒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白血病患者;短端粒综合征,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白血病患者;以及那些没有短端粒综合症或任何癌症的对照组。
Armanios和她的团队使用超深度基因测序(对部分基因组进行重复测序,以定位难以发现的突变),并观察到几个与端粒相关的基因的基因突变和自我校正。近四分之一的短端粒综合征患者有这些突变,有些甚至表现出多基因突变。
这种被称为TERT的基因突变产生了一种叫做端粒酶的关键部分。这种酶稳定端粒在一个完整的形式。端粒是保护DNA的染色体末端。通过增强端粒酶的产生和覆盖不起作用的TERT基因副本,他们发现骨髓细胞似乎能够自我纠正以避免癌症。
Armanios解释说:“我们的发现说明了骨髓和身体中其他高替代细胞区域的多功能性。这些有利的突变为身体提供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机会。这些发现对筛选端粒缩短的患者很有用。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预测哪些人可能不会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