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消失后的自然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既能缩短时间又能获得多物种组成的仿自然森林群落构建理论与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石漠化(失去自然植被后、地表露石占比≥30%的岩溶区域)是南方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治理难度高而被类比为“人类癌症”。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沈有信研究员带领其学生,以亚热带现存的岩溶森林为参照,迁植其表土及土壤种子库到石漠化区域,设置并实施了减光和补水饱和设计试验,于2017年成功构建了90小区的仿森林幼苗群落(Wang et al., 2019),通过持续五年的观测发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幼苗密度与减光的关系由第二年的线性关系已经转变为抛物线关系,减光度≈40%后产生负效应;部分物种的密度和基径与减光度之间也出现负相关关系;补水仍然持续利于幼苗基径增长。这些结果表明,在迁植森林母土构建仿森林群落时,2-3年内的适度减光和补水等可管控技术措施对稳定幼苗群落是十分必要的,该结果为研发仿自然森林群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 strategies of woody seedlings to shading and watering over timeafter topsoil translocation in dry-hot karst region of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表土迁植前的石漠化状况及迁植处理试验区
减光和补水措施对表土迁植2年,3年和5年后的木本(woody),灌木(shrub)和乔木(tree)丰富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