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y discovered mechanism points to cause of 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含量降低。(A ~ F)采用免疫染色法检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TH)中线粒体(TOM20)。在神经突(A)和细胞体(D)的线粒体的代表性图像。神经突和胞体线粒体相对面积的定量分别见(B)和(C)(来自4只小鼠的80个胞体)和(E)和(F)(来自4只小鼠的神经突≥60个)。(G to I)免疫染色检测SN 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TOM20)。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如图(G)所示,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相对面积的定量如图(H)和(I)所示(来自4只小鼠的60个细胞)。比例尺为10 μm。Science Advances

药物诱发的帕金森氏症还没有被很好地理解。氟桂利嗪(FNZ)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头晕、偏头痛、癫痫和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诱发帕金森病。以往的研究指出,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中断,对线粒体稳态和功能至关重要,可降低脑功能,并与帕金森病有因果关系。然而,目前对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病的确切机制的认识有限,这阻碍了预防和治疗的发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院(GIBH)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激发线粒体和溶酶体(称为丝裂酶体)的整合,揭示了FNZ诱导帕金森病的机制。导致大脑线粒体减少。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人员注意到,接受FNZ治疗的小鼠在旋转试验、开阔场地试验和莫里斯水迷宫试验中表现出类似帕金森的症状,包括协调和平衡能力下降以及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研究小组通过[18F]-氟-2-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测到FNZ处理的小鼠大脑中葡萄糖摄取增加,大脑中线粒体蛋白显著减少,但其他组织中没有。

在研究线粒体消除的机制时,研究人员发现,FNZ诱导线粒体直接进入溶酶体,形成丝裂酶体(一种新的细胞器结构),然后介导依赖于VAMp2/STX4的胞外作用,导致线粒体数量的减少。该过程是规范或非规范线粒体自噬独立的。此外,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技术筛选线粒体消除所必需的基因。结果表明,溶酶体相关的线粒体胞吐作用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NZ的线粒体总耗竭方法,可用于探索线粒体的新功能或替换线粒体功能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



中国科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