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期间,COVID-19年轻患者中频繁出现长达数月的持续性感染,往往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呈现核酸检测持续阳性。近日,针对这类新冠长期感染的潜在机制,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宋宏彬研究员团队与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轻症或无症状的年轻患者在长期感染情况下体内病毒序列变异特点以及机体免疫应答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2022) 7:77)。

研究人员连续收集了一组新冠感染者鼻咽拭子,其中6名感染者表现出典型的持续感染特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时间中位数为106天,最长达120天。另外有24名感染者病程较短,作为非持续感染对照组,其持续阳性时间中位数为7天。

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感染者主要携带新冠病毒B.4株,长期感染过程中病毒变异位点呈现一定多态性。相比ORF1a和ORF1b基因,病毒S基因序列累积了大量无义突变,揭示病毒在缓慢清除过程中存在序列的随机变化,存在宿主体内变异进化的趋势。

病毒RT-pCR监测结果表明,6名持续感染者ORF1ab基因Ct值在首次检出阳性85天后均升至35以上,其中有5名60天后即升至35以上。N基因拷贝数相对较高,在105天后升至35以上,其中5人97天后升至35以上。为评估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活性,研究人员选取新冠病毒亚基因组RNA作为病毒复制增殖的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持续时间最长为60天,提示病程中后期病毒复制显著减弱。

image001.png

研究人员继续分析了新冠病毒持续感染者免疫应答状况。持续感染者体内产生了正常水平记忆性B细胞、T细胞以及Treg细胞,但是抗S及抗RBD的特异性IgG抗体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终点滴度<1000),其可能是造成新冠长时间持续感染者病毒清除慢、感染持续时间长的重要原因。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0931-1

曹务春教授简介

研究方向

传染病流行病学;空间流行病学;生物安全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组召集人、国家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防范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卫生检疫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全军防生物危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执行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副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副总编,12个专业期刊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主持的主要研究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现与溯源”

2. 美国NIH-R01项目“Zoonotic swine influenza virus transmission in confin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

3. 美国NIH-R01项目“Spatio-temporal data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

4.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图集编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蜱类携带人类病原体的发现与分离鉴定、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