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脑卒中需要对卒中防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包括公众对卒中疾病的认知、缩短120急救运转时间、规范卒中急性发作期的救治及后续康复治疗、构建标准化的卒中中心数据库,推进区域化卒中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等。只有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多方支持下,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符合中国实际的卒中防治模式。”
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在由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办的“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上,大会主席、长海医院脑血管外科主任刘建民发出了上述呼吁。
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已经上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是成人致残的第一位病因。近二十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卒中除了高死亡率,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
事实上,我国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并不在于医疗技术。
据介绍,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快速血管再通(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发病4.5小时内也被称为“黄金时间”。但中国卒中疾病的整体溶栓率仅为2%~3%,这与DTN(Door-to-Needle Time)时间过长密切相关。
而造成DTN时间延误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认识或症状轻微未能及时就诊,造成院前延误;二是患者到达医院后,由于就诊流程繁琐、排队时间较长而造成院内延误;三是卒中疾病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和急诊等多个学科,但我国现有的医疗体系,学科的条块界限明晰,院内跨学科的合作变得更为挑战。
打造卒中“全生命周期”关护闭环
那么,一个理想的卒中中心应该是什么样呢?
专家表示,不仅挂号首诊、血液检查、影像科检查、内科用药、血管内治疗、多学科会诊、外科手术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绿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还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后管理,真正形成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护闭环。
即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警、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诊断和治疗、神经重症监护到卒中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每一个环节,人员、设备、数据都要被实时连接起来,通过智能互联,为患者提供“无缝连接”的关护,从而抢得了时间、实现更精准的诊疗、更好的术后和康复管理。
“目前,我们长海医院院长脑血管病中心的DTN时间已稳定在20分钟。” 长海医院院长钟海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13年,就从全院12个科室中抽调精兵强将,科学重组,混编了神经内外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60多名医生,成立了完全独立跨学科的脑血管病中心。通过打破科室间壁垒,采用一站式的卒中急救流程。
不仅如此,长海医院还积极牵头建设区域化、立体化、同质化脑卒中预防与救治网络,打造覆盖上海东北部的60分钟脑卒中黄金救治圈,并将并将经验推广到全市甚至全国。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作为在心脑血管领域拥有覆盖“健康关护全程”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飞利浦公司,未来将与长海医院更加紧密合作,在中国真实的临床情境下,积极地发展以互联科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共创“卒中疾病全程关护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卒中疾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