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十二生肖哪些是南方肖(十二生肖那几肖是南方生肖)”,今天小编就十二生肖哪些是南方肖(十二生肖那几肖是南方生肖)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十二生肖哪些是南方肖(十二生肖那几肖是南方生肖)

前天在网络平台看到兰台同志的一篇文章说,原新疆社科院所长李树辉教授说:12生肖可能不是本土原创,而是经印度传入国内。

理由是从起源上看 ,十二生肖 (兽历)的形成与十二辰密切相关 ,而十二辰的确定又源于天文学。所谓十二辰者,系指自子至亥十二时;李树辉教授表示,根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十二辰“导源于古代巴比伦之十二宫,其朔乃黄道周天之十二星座”;中国“十二辰之输入或制定,即当在殷商一代”。

那么,大家同意李树辉教授的观点吗?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01

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生存着鼠、虎、蛇、猴、兔等动物,它们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鼠依赖人类生活;猴与猿相近,古猿则是人类的祖先;蛇和虎称为“毒蛇猛虎”,虽常侵扰人,但也因此介入了人的日常生活;灵蛇是仙人仙物的守护神;官吏讲究虎威,将门之后称为虎子。

十二生肖动物种类驳杂,秉性不一,正好与12种地支一一对应,于是祖先们便根据各个动物的出没时间,生活习性等,将它们进行排位,并逐渐形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排序。

有人认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因子“十二生肖”,最开始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山海经》中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兽首人身,就是远古各地部落的图腾神,生肖图腾包含“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六畜”最早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兽类和鸟类。“六畜”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九年》中“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

《管子》和《韩非子》中也提到六畜。到了汉代,六畜已成为常用之词,“六畜蕃昌”、“六畜蕃县”常作为吉祥语刻在铜镜或铜印上。六畜是十二生肖的核心,占生肖总数的一半。龙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但还没有被神化。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到了汉代,龙列为四灵之一,龙的图像出现在各种艺术品上,遂为人们所熟悉。后来,龙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称作“龙的传人”。

这样,龙也和六畜一样,成为十二生肖的核心动物之一。地支字与生肖字的对应关系,或许也来自人们对动物习性的观察。东汉学者许慎等人称,“巳”字为蛇的象形,“亥”字为猪的象形。近人研究了甲骨文、金文中,也认为某些地支字和生肖字的字形相近或同源。

每年都以一种动物为代表,作为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生肖,而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通常用与该年相对应的动物名称为新年冠名,生肖的轮换也就从这一天开始。

在中国古代,为了计算时间,天文学家需要观察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这种观察是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的,为方便起见,需要确立一个坐标系统。古人于是将黄道(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与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星宿”,也称“二十八舍”、“二十八次”。

由于各个星座的形状大小与恒星数目皆不相同,因而二十八宿的各星空区域是不等分的。古人又将这二十八宿按东、西、南、北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组成形状像一种动物,称为“四象”,又称“四维”、“四兽”、“四方神”,分别是: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具体来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东方苍龙中:角为蛟、亢为龙、氐为貉、房为兔、心为狐、尾为虎、箕为豹;西方白虎中:奎为狼、娄为狗、胃为雉、昂为鸡、毕为鸟、觜为猴、参为猿;南方朱雀中:井为犴、鬼为羊、柳为獐、星为马、张为鹿、翼为蛇、轸为蚓。北方玄武中:斗为獬、牛为牛,女为蝙、虚为鼠、危为燕、室为猪、壁为貐。

二十八宿是用来确定时间的,十二生肖的核心是将人的出生时间与某种动物相联系,也用来计算时间,因此人们自然认为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二十八宿中的二十八种动物包含着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因而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源于二十八星宿。但也有人认为二十八宿是由十二生肖扩张而成。

据了解,十二生肖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明朝陆深认为起源于“北狄”,清朝赵翼认为起源于“北俗”,因此便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但在近代之前,中国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十二生肖是本土孕育出的文化习俗。

而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宣扬,中国十二生肖“外来说”甚为流行。1906年,法国学者沙畹在《突厥十二动物轮回》中提出“十二生肖起源于西域或突厥”的假说。

1929年,近代学者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中国生肖说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由此逐渐引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如今的十二生肖。但这些推测,都缺乏充足的论据证实。

1975年,考古学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简牍,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一批“日书”,所谓“日书”就是老百姓从事婚丧嫁娶、动土开耕等活动时选择日期的一种参考书,古人相信某事在某日某时进行是吉利的,而在其他时候进行则有凶险。在这批日书中,完整提到了与《论衡》不尽一致的十二生肖。

睡虎地秦简中提到的十二生肖:子、丑、寅、卯分别对应鼠、牛、虎、兔,与今一致;辰对应的动物失载;巳对应的是“虫”,古文字学家释读为蛇;午对应的是鹿,未对应的是马,与今不同;申对应的是“环”,有古文字学家认为是猴,酉对应的是“水”,有古文字学家认为是鸡,不过对这两者的释读,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戌对应的是“老羊”,与今不同;亥对应的是猪,这倒与今一致。

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年代与睡虎地秦简相近,甲种竹简也有“盗者”的记录,与现代生肖相比,除“辰虫巳鸡”外,其余完全相同。

自此,毫无疑问,这两批秦简的出土,表明先秦时代中国已有十二生肖说,不仅改写了始于东汉的历史,也推翻了印度起源说、北俗或北狄起源说等,生肖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远比想象的还要久远。

正如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进一步论证,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均源于华夏先民观察天象所得,每年,新月十二次出现在不同的天区,人们将十二次新月的不同背景星象描画下来,成为符号,逐渐凝为十二地支文字。

他说:“十二生肖来自十二支。午为马,有天上众星命名为证。前面的辰为龙,也是如此:辰位的角宿(室女座α)和大角(牧夫座α)这两颗亮星,正是象征着东方苍龙这条龙的两角,因而得名。”当新月出现在轩辕座时,将这组星星用线条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甲骨文“寅”字。而这一组星的图形,十分像一只蹲踞的猛兽的头部,“希腊以之为狮子座;中国不产狮,以之肖虎。”

东汉代王充《论衡·物势》篇则有,“寅,虎也”、“戌,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虎也”的记载,这里提到了十一种,在《言毒》篇中又说“辰,龙也”,于是历代传承组合成直到今天还在我国流行的十二生肖。

02

十二生肖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宿命渊源,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肖代号、且每个生肖也都有不同的运转空间,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类的宿命依附着生肖的变动而运转。

虎除占据四神之一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中也占据一席。流传至今,最广为人知的“虎”文化载体应该也是生肖虎。

虎和鼠、牛、兔、龙、猪等十二动物组成十二生肖,汉代就普遍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时至今日,十二生肖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物主题之一。

十二生肖纹样早在汉代铜镜上就已经出现。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娄睿墓壁画中,十二生肖位于天像之下,雷公之上。由此可知,十二生肖最早可能被当成是一群天神,而和四神等神祇一起出现在墓室中,对逝者起到保护作用。

隋唐以前,华夏民族最主要的保护神是四神和天上诸神,十二生肖仅是零散出现。

隋唐时期,十二生肖开始普遍流行,主要出现在铜镜上和墓室中。隋唐铜镜上的十二生肖纹样明显多于前朝。十二生肖铜镜往往将十二生肖纹样均匀排列于铜镜外沿,并分隔成方形。生肖镜上也常常出现四神纹样和其他瑞兽纹样。

背上。墓门顶层的门梁上另外绘有青龙、白虎、朱雀以及天马等瑞兽图案。在这一实例中,可以看到在四神发展早期,白虎和青龙形体相似,身躯都较长,主要以头部和身体纹饰作区分:白虎头部呈圆形,身体饰虎斑条纹,而青龙头部则呈尖状,身饰鳞片。

03

可以说,生肖动物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外国同样如此。印度纪历十二兽中包括狮;埃及、希腊纪历十二兽中包括狮、驴、蟹、猫、鳄、红鹤、鹰;巴比伦纪历十二兽包括中国生肖中所没有的猫、蜣螂、驴、狮、隼、红鹤、鳄。

这些动物都源自各国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而中国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以六畜为核心的十二生肖,其他所配动物尚未固定;到了汉代,加入了龙,十二生肖定型并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普遍,至隋唐时大盛,饰以十二生肖的器物大量出现。

十二生肖广泛出现在唐宋时期的墓葬中,整体而言都起到了辟邪、保护死者的作用。大多数墓葬中出现的生肖俑不仅成组出现,而且和四神同时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四神代表了方位保护,生肖俑代表了时间保护,因此,生肖在历史上主要以天神和时间保护神的身份出现。

考古发掘中,隋唐时代的十二生肖镜和十二生肖俑时有出土。在四川三台的东汉墓葬中,白虎、青龙图像被浅浮雕刻于墓室角落的两面墙上,白虎着红色,青龙着青色,雕刻手法简单,风格稚拙。

在墓葬中,十二生肖主要表现为墓志纹样、随葬俑以及墓室壁画等形式,又以生肖俑形象为主。生肖俑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写实的动物形象、兽首人身形象,以及人物生肖俑三种。

唐代河南偃师张琇墓墓志上的十二生肖被表现于祥云、卷草之间,生肖动物较为写实。而山东的一处宋墓墓志上,十二生肖被刻制在圆圈开光纹中,开光纹外再辅助刻有卷草花卉纹。

生肖墓志在安史之乱前多为高级官吏所使用,但在安史之乱后,中下级官吏的使用增加,可见生肖的普及也是从高级阶层向低级阶层转变的。

然而,在生肖文化中,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并没有被赋予比其他生肖更强的威力,而是平起平坐于十二生肖之中。但在百姓心中却赋予了属虎人特定的秉性特征,如智慧、慈悲、义气、勇猛、顽强、谨慎等等。不失“虎”文化中以虎拟人的特点。

总而言之,生肖文化演变至今,逐渐成为了一个民族不能更改的标记和烙印,在历史中集华夏精华凝聚民族智慧之文化,成就生肖文化历史之韵、文化之魂。从最早的“十二兽”,到加入十二天干演变为现今的“十二生肖”,凝结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亦寄托着吉祥如意,和谐美满的寓意。

参考文献

1.唐静:《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2.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载《四川文物》,2003(5)

3.陈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载《文博》,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