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一个字圆又圆打一字谜(一个字圆又圆打一字谜底)”,今天小编就一个字圆又圆打一字谜(一个字圆又圆打一字谜底)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粉笔沙沙,画下一个圆。“同学们,以此为圆心,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
二十多双眼眸望向圆心,熠熠闪动。黑板上,板书端正:圆的认识。
这是重阳节当天,支教老师姚波在迪拜中国学校讲授的一堂数学课。
台风天,
一个同心圆的起飞
“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圆心。”千里之外的姚波告诉越牛新闻记者,“在我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希望为他们画出更多半径。”
迪拜中国学校,作为第一所基础教育海外中国国际学校,也是中阿“一带一路”合作的又一共赢工程。2020年8月,首批27位援迪教师跨越千山万水,远赴迪拜中国学校任教。姚波正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88年的姚波,是土生土长的绍兴诸暨人。2006年,姚波考入绍兴文理学院,主修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0年,大学毕业的姚波留校担任了2年的辅导员。因爱人在杭,姚波前往杭州发展。
2020年6月,在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教授数学的姚波,主动请缨,申请前往迪拜中国学校支教。
这一呆,就是14个月。
“那是个台风天。”起飞赴迪的那一天,姚波仍历历在目。2020年8月4日凌晨3时30分,台风“黑格比”在浙江乐清沿海登陆。就在这天,姚波一行人背上行囊,从杭州乘大巴辗转至上海起飞。
漫天风雨中,姚波迷迷糊糊地想,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畔到大漠飞沙戈壁莽莽的迪拜,这一别就是千山万水。
真正生活起来却是艰难的。
相似的纬度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景,8月5日傍晚,当姚波下了飞机,唯见黄沙漫漫,烈日炎炎。
“这里几乎没有下过雨。”姚波说,迪拜的热,既粗暴又野蛮,热得赤裸裸,攻击力极强。
“室外温度高达50℃,呆不了3分钟。”刚来迪拜的第一个月,姚波瘦了8斤,也曾因虫子叮咬手臂腐烂而不得不进行一场手术。
腾讯会议,是姚波和家人的常用联络工具。“小树叶飞呀飞,飞到了一片沙漠。”在一次视频中,姚波刚上三年级的儿子,念了一段他发表在杭州少儿刊物上的文章《小树叶历险记》。
“那一刻,我知道他有多想我。”姚波一直记得,儿子在屏幕对面喃喃自语:“爸爸,两年好长,我原来不知道两年可以那么长。”
在远离家乡6000公里的迪拜,援迪教师要度过两年的时光。
姚波和妻儿
“ 期许一粒火种,
点亮满天星辰”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援派之责任,远不止教学与课堂。援派教师,更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在迪拜,有近三十万的华人华侨,这项夯实海内外基础教育民生工程,他们呼唤了20年。这里的学生,都是中国籍小孩或者混血小华侨。
“刚教国歌时,有孩子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向着炮火前进,那不是送死吗?我们为什么是用血肉筑起长城,不是用砖头吗’。”那一刻,姚波意识到,因出生成长在海外,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陌生。
“他们没有吃过腊八粥,不认识粽子,也从未收到过春节红包。”为了让孩子切实感受中国习俗文化,今年春节,老师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春节红包。“每个红包里,藏着一元人民币。”姚波的师妹王盼盼告诉记者,“因为迪拜常用的货币是迪拉姆,孩子们很难见到人民币。红包也是从国内淘宝,再空运过来的。”
孩子们戴着奥运口罩
今年开学,老师们也给孩子准备了一份开学礼物——专程从国内带来的奥运口罩。
“口罩上有中国国旗,孩子们用过了都舍不得扔。”为了保护奥运口罩,孩子们会在里面再戴一个普通口罩,戴完后还会小心翼翼平折,用纸巾包好。“他们说,这样可以用得更久一些。”
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穿汉服赏花灯、猜字谜……在灌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之外,老师们也费尽心思,给孩子注入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孩子们穿着汉服过中秋
“这里的孩子,正如热烈的沙漠,坦率而奔放。”对他们的爱意,孩子们总是报以最直白的感恩。
由于教师紧缺,姚波作为数学老师,也上阵带了一段时间的体育课。仅两节课后,他就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他们画了一个我,用刚学会的汉字,毫不吝啬地写上了对我的喜爱。”姚波笑道,“他们还学会了国内的网络用语——果然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走路带风、自恋”,画纸上,满是孩子们对姚波的细心观察。在另一个角落,孩子们称呼他为“光”。
“他们说如果回到中国,一定来我的家乡绍兴看看,重点是尝尝传说中的臭豆腐。”姚波告诉记者,这几天他和其他老师正在联系亲人,看能否空运些诸暨香榧,让孩子们尝尝。
“每一次讲课,每一个活动,都是我们给海外的孩子们播下的一颗颗火种。”
“我们期许一粒火种,点亮满天星辰。”第一天落地后,在日记本上,姚波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教师节,学生献给老师王盼盼的口语歌《听我说 谢谢你》
“局势严峻,
我们决定不回去”
“迪拜日新增确诊病例又近4000。电话里,远在诸暨的妈妈又问了那个问题:孩子,不能回来吗?…….“12月29日,姚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未曾远去的疫情,始终像座大山,压在海派教师的心底。
据悉,迪拜中国学校的家长、学生和本地老师中,都曾有不少人被感染。“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所幸,学校从未产生群聚性的人传人感染现象。
同样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的王盼盼,临行前一天刚举行婚礼,便脱下洁白的婚纱远行。
与王盼盼同宿舍的唐老师,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严峻的疫情下,为了不影响学校工作和同事的情绪,她白天正常上课,夜晚独自落泪。“一来一回的时间,课堂耗不起。”她在电话里哭着对妈妈说不回来了。
母亲重病动手术、孩子摔断手臂、直系亲属离世……一年多的援迪日夜,教师们的家庭状况百出,却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探亲假,舍小家为大家。
”局势严峻,我们决定不回去。“这是支教老师们的集体抉择和坚定信念。 为了疫情防控,他们每天只往返于学校和公寓,生活只剩“两点一线”。
姚波在与迪拜的孩子们
2021年8月,阔别祖国整整一年后,首批教师团第一次踏上了回家路。而这仅有的一次归家也是步步惊心。因为疫情,航班熔断是常态,回国的机票一退再退。迪拜支教教师团队
与亲人短暂团聚半个月后,他们又一次踏上返程的航班。“团聚之后,能够重新踏上飞机,真的需要勇气。”姚波自豪道,“首批支教老师,不惧困苦,全部返航,无一缺席!”
“种子既然撒下了,绝对不能缺水。”余下的300个日夜里,在迪拜援教老师画下的无数个圆里,总有一条半径名为“坚守”。
来源:越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