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对未知而神秘的浩瀚太空充满了好奇,在太空宇宙之中,漫无边际的空间和数不胜数的星球,不但能给人类带来资源开发和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还蕴藏着生命诞生的最根本哲理和奥秘,以及时空的未知和世界运转的规律。

这些神秘和未知不断吸引着人类的探索脚步,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之中,人类逐渐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利用起来,并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不断的改造和进步将太空探索的方式进行进阶升级。

其中,航天技术将我们人类的视野深入到太空之中,近距离地接触宇宙之中的天体和物质,打开了人类的全新认知。除了通过航天技术来了解宇宙,最先对宇宙展开观测和描述的天文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如今的天文学领域,不再是从前那样用一个小小的望远镜筒来对天体进行传统观测,而是开始以射电望远镜对天体和宇宙的射电波来进行研究,从而证实了宇宙之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目前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射电望远镜对于宇宙空间探索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作为新兴强国,要走上繁荣发展的强盛之路,自然也少不了对于宇宙空间和物质的研究。

在我国贵州苗族自治州境内,就有这么一座五百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时刻探测并监听着来自宇宙的声音,因其独特张扬的巨大外观,好似地面上的一只眼睛,因此,这座射电望远镜又被称为“中国天眼”。

这座巨大的射电望远镜,从规划到正式运行,耗费将近十年的时间,建设投资将近十二亿,而光是每天的维护花销也高达四十万。不免有人好奇:中国天眼耗资巨大,它都发现了什么东西,投资与回报是否能成正比?

射电望远镜的优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射电望远镜本身在宇宙探索和天文物理之中的意义所在。

一般来说,地面观测宇宙的设备主要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是通过接受来自天体的射电波来对天体和宇宙进行观测,比起传统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能够观测到的波长更长,不会像光学望远镜那样容易受到天气和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观测效果更稳定的同时也便于进行全天候工作,使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探测范围得到拓展。

一般情况下的射电望远镜主要分为阵列射电望远镜和单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其中,单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虽然观测的结构和距离更远更广,但是分辨率和清晰度不高。

而阵列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虽然更高,但是由于受到基线排布的限制,不太容易观测到大尺度的宇宙空间结构。我国的“天眼”,就是属于单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一个“大圆盘”加一根天线就足矣;而阵列射电望远镜,则是通过在地面“种蘑菇”插上数以千计大范围的碟形天线来进行观测。

但不管是单个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还是阵列射电望远镜,它们比起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都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大范围地向我们探测天体,甚至能够接收到来自地球三点七万光年外的信号,大大增加了人类认知宇宙的尺度和范围。

中国天眼

而我们的中国天眼,就建设在贵州一处自然形成的巨大喀斯特洼地之内,其五百米直径的“圆盘”面积足足有三十个足球场之大,取代了直径三百五十米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霸主地位,综合性能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口径射电望远镜。

同时,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大“圆盘”是由计算机远程控制的四千多个可移动反射面板组成,在蝶形天线和馈电仓的共同牵引下,这些面板可以自主变形,在球面和抛物面之间来回翻转,大大提高了天眼射电望远镜的探测范围和探测灵敏度。

不仅如此,天眼望远镜的馈源舱-即天眼中心“瞳孔”位置,也采用了索控驱动控制系统,增加了馈源舱的灵活性,使得“天眼”的转动更加自如灵敏,让射电望远镜检测宇宙有效电磁波的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望远镜虽然面积大,体积反而更加轻巧。反射面板和馈源舱的灵活性也为天眼望远镜减少了更多的光路遮挡和干扰信号。

自然,面对天眼射电望远镜如此精妙复杂的设计,其选址也颇为讲究。作为观测遥远宇宙的射电望远镜,首先要满足足够高的海拔,离太空“更近”一点,才能更好地接受到来自太空的信号,同时,也能减少来自地面低海拔地区人类活动和信号的干扰。同时,为了减少工程开挖量,天眼射电望远镜所处位置最好是天然形成的洼坑,但是,这个洼坑的土壤和地质既不能太过坚硬,不便于建设施工;又不能太松弛,容易积水的同时还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

而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就仿佛是为天眼这口射电望远镜的大锅量身定制的灶坑。首先,大窝凼地处四千四百一十米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这里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不像青藏高原那样存在坚硬扎实、不易开凿的冻土层。同时,这里的天然洼地地形给建筑施工也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不仅如此,此地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洼地下的溶洞能自然吸收雨水流动,不易积水,给望远镜的后期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贵州大窝凼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不会受到人类活动使用电磁波的信号影响,大大降低了信号干扰的可能性。

中国天眼为什么一天花费四十万?

中国天眼,在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和攻克难关之下,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和发达的技术“惊艳”了世人。但是,天眼的建成并不代表着一劳永逸,这座堪称世界第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日常维护和能源消耗的价值竟高达四十万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日常维护所耗费的资金并不多,与其用电消耗量相比简直是不堪一击。据估算,天眼仅仅是运行一小时,所耗费的电量就高达三千度,而天眼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二十个小时,因此,光是一天就要用掉将近六万度电。

虽然贵州当地的水电资源非常丰富,能够正常供给射电望远镜的日常运转和工作,但是光是运用在能源维持的电费就能花掉很大一部分开销。除了能源耗费的资金,天眼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也需要依靠重量极轻的氦气球和机器人来进行维护作业,这两项技术的开销也并不容人们忽视。

中国天眼意义

中国天眼的开销和耗费如此巨大,它获得了哪些成果?又有什么意义?中国天眼究竟值不值得呢?答案肯定是:值!

从天眼本身的技术层面来说,天眼射电望远镜的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十分显著,在研制天眼射电望远镜的过程之中,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给射电望远镜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体现了我国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射电望远镜还探测到总共三百七十颗脉冲星,在探索快速射电暴和中性氢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完善了我们人类对于宇宙空间尺度和形态基础等各个方面的认知,将人类空间测控能力延伸到太阳系以外。

而这些从射电望远镜获得的数据和结果,也极大程度上为我国研究宇宙空间和提升航天技术带来了帮助。它极强的信号探测能力和灵敏度还有助于我国进行超宽带智能信息传输和高精度动态测量,甚至能弥补我国在军事领域的侦查空缺,具有反侦察的重要战略意义。

不仅如此,射电望远镜还能够探测并预测宇宙日冕和其它风暴,有利于我国进行太空天气预报,为航天工程提供便利。

对于那些宇宙之中的未知物质-如暗物质和暗能量,射电望远镜也能进行同步研究和探测,以助于我们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甚至,它还可以搜寻和接受潜在的星际通讯信号,以寻找地外文明和外星人。

更加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天眼曾在四十七天内收到一千六百多次来自三十亿光年外的重复信号,令人遐想。科学界对这个来自遥远光年的重复信号有着许多猜测,给我们探索宇宙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为天文物理研究和宇宙探索做出贡献,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的运作还带动了周边的旅游经济,将闭塞边缘的贵州山区变成远近闻名的国际天文中心,向世界打开天文科技之眼。

天眼也给培养天文人才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和发展契机。不仅如此,天眼射电望远镜还带动了当地相关科技工业和产业链的繁荣进步,提升了当地高新科技制造工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使得当地工业结构得以重组升级,全面带动当地经济、科技、旅游领域的发展。

总结

虽然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每天要耗费四十万的维护资金,但是它所带来的重大意义和研究成果并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这不仅是中国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天文观测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成果。

中国天眼使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能迈得更加宽广,给人类去到更加遥远的未知地带提供可能性。相信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能够逐渐知晓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解开一个又一个物理认知的谜题,带来一个全新的物理空间和完美世界,使得星际时代离我们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