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初婚年龄在推迟,单身群体日益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为764.3对。这是2003年以来,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大关。从2022年前三季度来看,结婚人数仍在下滑。民政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为544.5万对,创下2007年同期新低。生育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阶段。

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的状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年轻一代婚恋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会进步和个性的解放,很多人不再认为结婚和生育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受制于外界舆论和世俗压力等等传统因素,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从而结婚生子。在这样的心态下,寻找伴侣不再是按部就班的环节,多数青年不愿选择讲究,而更多会选择“佛系”和“随缘”。婚育在传统上的保障性功能以及传宗接代的意义在年轻群体的内心中已经被淡化,事实上,年轻人开始强调恋爱、婚姻和生育基于自身个体意义上的价值——互助进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人们的择偶条件会随时代而变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观其实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折射。

另外,年轻一代的生存压力也是一个因素。在广州市的一次社会调研结果中,收入、精力和健康是受访人群影响生育的三大因素。年轻人选择生育的观念中除了需要生理上具有生育能力,还要有养育孩子的经济能力和陪伴孩子的时间。目前城市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情况和新时代的文凭推崇,使现在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要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也给年轻父母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为学区房、孩子择校、课外补习等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在面临“996”“007”这样的“社畜”工作作息时间和房贷车贷等压力下,很多年轻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确定的经济能力去生养孩子。

而女性会更受一些生育以外的因素影响,例如在面试时是否能不因结婚和生育的问题而被歧视,当怀孕之后工作权益是否能收到保障,伴侣是否可靠能陪伴自己面对生育中的困难和风险等等。只有当这些问题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健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生育激励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年轻群体才能更安心选择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