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与管理是中国发展的双引擎
科创不仅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演进基调
也将成为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针对有志于投身科创事业的复旦MBA学生,复旦管院特别开设“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将科创管理教育与MBA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在MBA核心课基础上,学院为学生定制了原创、系统和注重实战的科创课程,并通过科创企业参访、科创先锋论坛、科创读书会等一系列整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把握科创趋势、确立管理战略、应对实战难题,实现管理与科创双向赋能。
在第二次脑力激荡的“科创读书会”上,有志投身科创事业的复旦MBA学员们,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与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三大热门赛道中,分别阅读了《神奇的材料》《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和《生命密码》三本领域内经典书目,并展开激烈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这一次,他们又有何收获?
学习到哪些颠覆认知的科创知识?
“复旦MBA科创读书会”笔记大公开第二弹!
速戳查看,一键解锁!
赛道一
“新材料、新能源、
高端制造与装备”
阅读书目:
《神奇的材料》
本书借助了8个动词:互动、连接、通信、拍摄、看见、分享、发现和思考,分别对应8种至关重要的材料,展示了材料是如何被发明家塑造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
笔记大公开:
● 材料到底是什么?材料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把标尺,是工业之母,是科技建构的催化剂,但是品种多,科目交叉重叠。
● 金属弹簧振动、钢铁铁轨成就了交通,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电报材料带来了通信;感光材料带来了拍摄;碳灯丝带来了光明;磁记录介质带来了分享;硅芯片带来了思考。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材料其实一直在被发现,但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实现高精度加工制成,需要很多努力和准备。
● 结构决定性能,人类对结构的发现和发明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尝试、在努力,但是如果不契合历史和形式的发展,其实比较难成功。
● 居里兄弟做了一件大多数矿物学家都不会做的事情,他们用力挤压一块石英想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因此发现了重大的压电现象,同时用电流振动与频率造就了计算时间的功能。在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奇、勇敢尝试、持续思考,同时也要有将所思所想转化为真正具有商业价值应用的目标。因为新奇的发现如果不经过市场考验或者没有商业价值产生,对人类短短的一生而言可能并不能带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 “钟声标志着地方时的消亡,以及面向所有互动的通用时间网格的诞生。”科技创新有着阶梯型效应,历史长河永不可逆,事物发展充满规律,我们要从规律中寻找总结原因。
● “历史的角色会最终选择一个胜利者,但是胜利者是谁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一定会有历史的胜出者。”时代造就个人,人类的成功永远是因为时代的雄起而站立起来的。
● 技术在不断的迭代,在不断迭代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广泛地去外面寻找其他的资料,说不定可以获得意料之外的发现。
● 新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建设制造强国、巩固国防军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材料的一个属性就是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一代新材料一代新装备,一代新装备造就一代新材料,强国需要有雄厚的材料工业作为支持。
● 没有应用场景,这是创新很多时候都面临的问题。材料虽好但是没有应用场景,就像很多企业虽然有很好的材料和技术,但可能就是找不到卖点,客户可能对此没有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导师划重点:
李 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职业发展中心任高级顾问
复旦-BI MBA 项目高级顾问
————
● 创新需要天时地利,就像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并不是第一个可触屏的手机,诺基亚在此之前10年就有了,Pad其实苹果最早也推出过,但到了后面才慢慢成功,在大众中变得流行。
● 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何保持自己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被科技绑架。
● 学会对不熟悉的东西产生共鸣,产生思考,这才是读MBA真正的价值。一个对技术一直嗤之以鼻的销售,或许只在乎“为什么这么晚交货,成本为什么不能再低一点”。读了MBA,或许更能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难点在哪里,学会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而不只是质疑他们。在看到不熟悉的东西时,会去思考如何才能够拓宽,尝试着去接触这些不懂的东西。创新亦然,只着眼于懂的东西或许并不能创新,要从中发现创新的美,才能够有更好的成绩,我们的业务也才会有更好的提升。
赛道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阅读书目:
《平台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
——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
众多企业家和科学家都曾表示,担心AI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本书讲述了人类为理解和创造智能所做的尝试,作者在书中提出疑问:如何破解人机共存密码,掌控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智能,让AI获得新生?
笔记大公开:
● 超级人工智能可能造福人类、挽救人类,但也可能会超越人类甚至接管世界。第一个机器人公民、俄乌战争中的无人机进攻、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这些都对人类的人身安全和精神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此外,当机器人达到足够智能后,我们会把重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都会交给机器人,但在那之后还需要人类做什么?这是人性反思。
● 很多重大发明都不一定会按创造者的本意发展,如果我们不在早期设想可能的糟糕的未来,或许我们只能在未来亲眼面对人工智能失控的破坏力时,才追悔莫及。
● 人工智能是有感知的,并可以通过感知明确自己的需求,进而采取正确的行为实现目标。
● 目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助理、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中彰显了强大实力,这些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美好期待的实现,但任其发展可能又会出现监听、侵占隐私,演化为致命性的武器等后果,我们该如何处理和应对这些失控的情形?作者提出设计机器人的“三原则”:人类为机器设定目标、机器人的意识是不确定偏好的、机器收到的偏好信息源头依然是人类。要想人工智能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或许这“三原则”就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 人工智能虽然能力强大,但三次危机也使得该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目前,人工智能受制于芯片,即使是微米级、纳米级的芯片依然无法为超级计算提供硬件支持。但“三原则”、新发布的AI伦理规范等,都是从增进人类福祉的角度出发,说明发展可控可限的人工智能是必要的,这也是对避免出现可怕的未来的未雨绸缪。
● 未来的发展依然是未知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还在探索阶段,或许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大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究竟是噱头还是真的可以研究和发展的领域,只有未来可以告诉答案。
● 人类之所以会产生畏惧人工智能发展的想法,主要来自于AI的惊人进化速度、AI掌握大量信息引起的焦虑以及AI可能超越人类。但如果AI真的有意识,真的控制了我们,那它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会得到了永生满足吗?
● 人生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真正让人愉悦的,不必太过焦虑结果,人类的历史就是动荡、对抗与共生。
教授划重点:
卢向华
复旦大学
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机器人唯一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类的偏好,我们设立机器人的时候是带着它向善去设定”、“机器最初不确定这些偏好是什么”、“关于人类偏好的最终信息来源于人类行为”,这三原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在以往的决策过程中过于算法导向、过于目标导向、过于固定化的决策方式必然使得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改变人工智能本身的设计逻辑出发,将人类的偏好与内心真实想法告诉机器,也许经过一万、两万、十万次试验后,技术和人本身就实现了和谐相处。
赛道三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阅读书目:《生命密码》
《生命密码》分为思考生命发生的演化、感受科学诠释的美丽、关爱基因引发的不幸和憧憬科技缔造的未来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基因科学知识。
笔记大公开:
● 青蛙的“世界之旅”:青蛙在世界各地都有身影,在中国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青蛙在防害虫方面非常有价值。俄罗斯把青蛙丢进牛奶里,因为青蛙的外表可以分泌多肽,有效对抗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南美把箭毒蛙用于战斗,因为匍匐分泌物含有剧毒。而在非洲,爪蟾和高山倭蛙十分古老,拥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 基因治疗的三个步骤:设计、递送、工业化生产。基因行业的痛点:支付报销,从趋势来看,产品可能会越来越贵。
● 如何看待“适者生存”和“基因组的不完美”?人类从单细胞动物到海洋动物,再到两栖动物再到猿类再到人类,每个阶段都很关键,适者生存。没有人的基因是完美的,都存在7到10组缺陷基因。
● 能不能用动植物的基因做人类研发?像熊猫、狗、兔子等没什么逃生能力,基因特征就是可以排卵,孕上加孕,多生。玉米是雌雄同株,可以很好适应环境变化。鳄鱼、牡蛎、小龙虾、大象、青蛙等动物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鳄鱼和青蛙可以杀菌,将血清抗疫能力结合起来,可以治疗艾滋病或者对免疫力较弱的人做一些基因改变。牡蛎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它还有抗逆性,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可以生长。事实上,我们对于物种基因的研发从未停止过,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和它们有一些悲惨的互动,比如艾滋病、鼠疫、狂犬病、登革热等,这些研发的经验教训需要引起警戒。
● 基因不过是给人的一副牌,打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自己。王奕鸥,瓷娃娃患者,很容易骨折,属于身受罕见病困扰的一群人。但她钻研罕见病十多年,是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也是冰桶挑战中国落地策划者,现在成立了病痛挑战基金会,每年做非常多的公益活动,除此之外还组建了8772乐队。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能量,即使在如此高压情况下还是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思考!
● 60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因为资源和环境很匮乏,所以产生了很多新的突变。一开始这些基因突变没有好坏之分,而发生基因突变之后,因为环境因素开始做一些选择,某些基因突变的人类会被筛选下来繁衍更多的后代,把这一特征传递下去,其实就是造物主不断筛选,我们不断适应的过程。
导师划重点:
陈 虹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职业发展中心任高级顾问————
● 重复在生命的演化过程当中是极其普遍而平凡的,生命、宇宙,都是由基本的信息单位、物质单位,通过不同形式的重复和排列组成的,在复制当中变异、试错、创造,可以说复制为整个生命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力量。
●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金融投资要分散投资,生命演化也一样,要齐头并进,要分散。基因改造也有一个度,一旦过了这个度,牺牲了多样性就会带来灾害。
● 不要觉得复制的东西没有用。日本的核辐射以后,有两种植物存活下来,其中,银杏没有受到影响,因为银杏发生了两次全基因组的复制事件,使得其生存力更强。正是由于银杏的基因组很重,所以才能有空间可以让新的基因突变,另外也可以提前站位,避免不好的基因插到里面,非常神奇。还有向日葵也有大量重复的片段,经历过两次全基因组的加倍事件,所以对辐射的抗性也比别的生物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