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

和有的人很自然地就能相处愉快;

而和有的人,再怎么磨合也话不投机。

难道是因为星座吗?

人格(Personality)是基因、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作用下的复合产物,常被心理学引用。人在婴儿时期没有自我意识,所有喜悦、沮丧、惊恐等情绪都以一种“碎片”的状态留存在大脑中。人类从4周岁开始产生记忆,情绪碎片逐渐整合成一套完整的自我意识,人格也随之形成。

人格在初步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身心剧烈变化的青春期,会形成新的情绪碎片融入人格系统中。总的来说,倾向值越低的单项越容易被新的情绪碎片影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的性格会变”、“小时候很活泼,长大了变内向了”,也是为什么同一个人隔两年做一次MBTI测试,测出来的结果单项值不太一样,甚至有人变成另一种人格类型。

不过,正常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不再产生新的情绪碎片,这时候人格便相对稳定下来。这个年龄段通常在30周岁甚至35周岁以后。

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基本定型是多维度的,生理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比如,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会对人格产生深刻影响,一个人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社会,那么他便在教育层面不再受到直接影响,如果工作稳定,他的人格类型可能较早地稳定下来;相反,一个人在30岁辞去工作,选择去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那么我们很难说他的人格能在30岁之前定型。

婚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人选择早婚,在自身人格类型尚未定型之前,那么伴侣的人格类型势必对当事人产生深远影响;晚婚的人,伴侣对自身造成的影响较小,但两人的人格已基本成型,磨合阶段也会面对更多问题。虽然每个人人格定型的时间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20岁出头和青春期一样,是一个个体人格尚未定型、接收大量外部信息,因此人格易发生剧烈变化的年龄段。

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者坚持“人的性格在儿时便已形成”这样的观点,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玟瑾教授,她认为人的性格是小时候决定的,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除了个别意志力强大的人。这个观点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的初始人格是固定的,已经融入人格系统的情绪碎片不会凭空消失。但是,当新产生的情绪碎片能量足够大的时候,可能对现有系统造成冲击,使人格系统中现有的情绪碎片发生转变。

李玟瑾教授致力于犯罪心理学研究,分析问题时更倾向于犯罪心理学而非一般心理学,她自己有时也说“可能我分析问题比较悲观”,这也是她的情绪碎片对人格系统投射的影响。正如人格类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关于人格的形成与改变、人格与性格之间的关联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具体的定论。

绝大多数人都是单一人格,即一个身体一个灵魂,但也有极少数人在幼年时期形成了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在心理学界命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患者在幼年时期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情绪碎片在整合阶段并未整合成统一的人格系统,而是整合出了两套或两套以上,并独立运行——顾名思义,多重人格指的是一个身体拥有多个灵魂,DID患者无法自主控制人格切换,每个人格主导躯体时的记忆也互不相通,好像每个灵魂都主宰着这个躯体的生存时间,独立拥有一方天地,互不干涉。但是,人格分身们所面对的周围人群只会把“他们”当成是一个人,所以,DID患者的分身之间如果不能友好相处的话,将会给主人格带来极大的困扰。

DID患者也在接收成长过程中最新产生的情绪碎片——单一人格只有一套人格系统,产生的情绪碎片自然被归入这套系统;可DID患者不同,新的情绪碎片有一个归属问题——属于A系统还是B系统,还是重新独立建立C系统,如果独立建立了C系统,那么第三人格便由此出现,今后是活跃还是沉睡,都是未知数。这也是为什么有的DID患者,成年之后还会产生新的人格。

如《24重人格》的作者,DID患者心理学博士卡梅伦·韦斯特,在撰写该著作时是1 23人格,在撰写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新的人格,变成了1 24人格。因而,DID被视为一种较高风险的心理疾病,即使现在是两个人,在人格系统稳定之前,也有可能增添新成员。

盖尔:最新加入我们这个群体的女孩,直到这本书的写作即将完成时才出现。最初,盖尔很害羞,不爱跟人打交道,但现在跟尘儿很要好。再过一阵子,这两个女孩极可能会融合成一体。盖尔也是分身核心团体的成员。

——节选自《24重人格》“我的分身”

人格类型可以简单理解为性格类型,一种人格类型下,性格具有多面性是正常的,这与多重人格不同,根本原因是这种性格多面性都在统一的人格系统里运行,不会出现“时间失控”、“记忆流失”等多人格系统间才会出现的情况。“多重人格”和“多重性格”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以下这段节选文字解释了“多重性格”的含义: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们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下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百度百科“人格”

而MBTI16型人格测出的结果,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我,而不是戴面具的“我”。多面性格几乎每种人格类型都会有,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此外在分析人格类型时,我将尽量避免一些普世价值观——如“欺骗”这样的特质被大众普遍厌恶,因而在某一人格特性分析时将不会被纳入;同样地,“善良”这样公认的优良品质词汇,也完全没必要特指,因为不管哪一种人格都会存在善良的人。我将要分析的是真真正正属于这一人格的、在其他人格身上鲜能看到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