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孙大夫。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第二个健康密码--适量运动。现在人们普遍忙于工作或应酬,“没时间”成了很多人不活动的借口,其实运动并非必须选择跑步或到健身房锻炼等方式,普通的家务劳动也能达到运动的效果。另外,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惑,“适量”这个词儿很模糊啊,多大的量才算适量呢,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否则运动过度或不足都达不到健身的目的,甚至对某些部位,比如关节等,产生一定的损伤。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下面就来详细地说一说。除了咱们讲过的“三、五、七”原则外,有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下前面的视频,还有以下4条可以参考。

1、千步为尺: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千步运动量,相当于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1000步的活动量,约需10分钟,大约耗能32千卡。“千步运动量”不是一个花哨的概念,它可以变成一把方便又实用的“尺子”,用来衡量我们的日常活动量。有了这个单位做基础,要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步行,甚至一些不被看作是运动的活动,都可以通过这把“尺子”换算成若干个“1千步运动量”。不同的活动方式完成1千步运动量所需的时间不同,比如拖地8分钟 =1千步活动量,慢跑3分钟=1千步活动量,打网球6分钟=1千步活动量,而深受白领们欢迎的瑜伽、健身操,分别只要练习7分钟和6分钟就能达到1千步运动量的效果。下面有张表,大家可以记下来,方便日后换算用。

2、不拘形式:以“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为原则。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生活习惯以及身体状况,累计日常生活、工作、出行和运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算出自己每天的活动量相当于多少个“1千步运动量”,最后加在一起,得出总的活动量,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6个千步运动量是最低目标,如果是减重人群,建议要达到10个千步运动量以上。

3、循序渐进:开始锻炼时,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制定一个周期或规划,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不可盲目攀比,避免造成意外伤害。要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活动量,其标准是运动后自觉舒适,第二天起来神清气爽,而不是过度疲劳,感到疲惫。

4、感觉用力:推荐达到中等强度的活动,标准是:心跳、呼吸加快,用力但不吃力,身体有热感或微微出汗。有两个指标可以参考:

(1)、心率监测:通过“220-年龄=最大心率”的公式进行计算,一般来讲,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既可以保证安全又能达到锻炼效果。比如,一个40岁的人参加运动,他的最大心率是180次/分,那么,心率在108次/分~126次/分时,他的运动就属于中等强度。

(2)、谈话测试:运动时,你能连续说话,但不能唱歌,达到这个标准,就说明你正在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

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以及体质等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年轻人可以选择强度比较大的活动,比如各种球类,长跑等,中年人适合爬爬山,健步走或骑车,老年人建议打打太极拳,进行晨练等,如果患有疾病,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总之,不能使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非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