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相信身边有朋友会有这样的体验,上下楼梯不停地搬东西,竟然出现了骨折;长时间弯腰干活儿,第二天卧倒在床便再也没能起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没有做好疾病的提前预防,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7月4日,在2021C4华中心血管病大会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郭智萍教授以“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院健康管理发展”为题,与参会专家分享了健康管理的背景、现状、意义及落地实施的建议,使业内同道充分认识到了医院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慢性病增加、老龄化加速,健康管理成为刚需
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据估计,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位居首位;慢阻肺患者已经超过约1亿人,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低骨量患者已超过2亿人,平均每两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低骨量,骨质疏松症患者已经超约9000万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慢性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加上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加剧,对健康需求的关注度就越高,这使得健康管理成为一种刚需。”郭智萍说。
什么是健康管理?它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据郭智萍介绍,健康管理目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健康管理思维,完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关口前移,重视预防,对疾病危险因素加以干预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正是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
健康管理能带来什么?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健康管理参与者与未参与者相比,平均每年人均医疗费用少支出200美元;健康管理参与者的住院时间比未参与者平均减少2天;减少了被管理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这对于我国患有心梗、脑梗塞、脑出血、骨质疏松、癌症等需要花费巨大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患者来说,健康管理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郭智萍说道。
医院“不重视”,患者“不在意”
做好健康管理,目的是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控制,让老百姓少得病、不生病。如何了解老百姓的身体状况?健康体检成为健康管理的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抓手。然而,从当前来看,国内医院的健康体检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贯彻融入并不十分理想。
“去年,一项针对全国31个省份的医院调查显示,大部分医院的健康体检都是‘套餐式体检’,即千篇一律,缺乏个体化方案,并且检后跟踪、随访服务薄弱,存在‘只检不管’‘一检了之’的现象,健康管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郭智萍补充说道,一些医院把体检中心当作辅助、边缘性科室,与临床专家脱节,忽视学科发展,也就忽视了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和长期规划。
除了医院的“不重视”,患者似乎也“不在意”。去年,国内有体检机构发起的一项针对青年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年轻人对体检报告感到恐惧,甚至“不愿”或“不敢”去体检。有些中老年人则把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当作“例行公事”,对体检报告单置之不理,只检不管。即便健康指标出现异常也认为是“小问题”,只要还能走路、还能活动就觉得身体没毛病。
“实际上,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是可以通过一些健康体检指标反映出来的,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忽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郭智萍坦言,每次体检都可以算作是一次生活方式的总结,一次健康管理的实践。“遗憾的是,医院、患者双方都没有足够重视起来。”
做强学科,为百姓“量身定做”健康管理方案
“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论坛上,郭智萍教授的深入讲解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
作为我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自建院起就成立了健康体检中心,并且依托实力雄厚的临床专家团队组建了MDT健康管理模式,为患者打造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展望医院健康管理的发展与未来,郭智萍从人才、学科、科研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健康管理医教研全面推进;建立布局合理、学科齐全的亚专科临床基础;打造和培养有学科影响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打造适合自身优势亚专科发展的科研平台;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开展科学研究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健康管理学科各种指南、路径和共识的研究和推广。
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的通知,明确提出“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至2025年下降20%”的目标,“这是医院做强健康管理的重任,更是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保障。”郭智萍说。
编辑:河南日报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