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部门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蓝皮书通过用户调研、文献研究、专家评定分析等方法,汇聚分析大量数据,聚焦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预防与干预5大方面,呼吁国民重视心理健康,探讨新兴诊疗模式。

其中,提到了不少与学生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生

41%曾因抑郁休学

用户调研结果显示,62.36%的人经常感到抑郁,情绪压力和亲子关系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其次为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而且,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人际关系、家庭问题

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因素

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是使其陷入抑郁的主要因素。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也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近50%的抑郁症学生

没有寻求帮助

蓝皮书还透露,有一半的抑郁症学生患者会通过朋友倾诉、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近30%从未想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2021年11月,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时表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海淀教育对同学们的心理方面也一直十分关注,我们曾多次推送心理文章,并开设“心理”话栏目,向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小tips。

“心理”话 | To 亲爱的自己,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吧

“心理”话 | 强烈建议收藏!6-18岁沟通——有这一篇就够啦!

“心理”话 |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这四种积极心理品质缺一不可

小课堂 | 居家学习心理如何调节?同学们看这里!

(点击蓝字,查看详情)

其实,我们的心情平静、紧张、恐慌、焦虑......都是正常的,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不过于焦虑,一份控心理调适指南送给大家——

接纳自我情绪

接纳自己的恐慌、焦虑等情绪感受,这些感受虽然不愉悦,但都是正常的反应,接纳这些感觉有利于消极情绪的缓解。

转移注意力

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情,如画画、看书、听音乐、运动、做家务、聊天等等,将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

放松心情

如果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非常强烈,可以试一试放松练习——呼吸放松: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吸气、屏气、呼气,均默数5秒钟,重复3-5分钟可以很好地缓解紧张焦虑情绪;蝴蝶拍:在安静舒适的地方,放松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或半合眼,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双手交替摆动,轻拍双肩,同时缓慢深呼吸。

记录三件好事

记录生活中感到幸福的事件,积极关注生活中的幸福源泉,每天晚上写下当天发生的好事,以及好事的原因。

调节规律生活

保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充实度过每一天。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仅能缓解消极情绪,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与身边人沟通

向家人、老师、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释放不良情绪。可以和好朋友约定一起做一些事情,彼此陪伴支持。

必要时寻求心理援助

如果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而且以上措施不足以缓解当下的状态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如拨打心理热线、联系学校心理老师等。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海淀实验二小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